2011年9月21日

[台北內湖]天母蘇荷兒童美術館

謝寶和好久不見的BB仔,快樂玩在一起!(感謝BB仔爸比的去程便車)
導覽前先發作業,爸媽們震撼教育(後詳)
因為本團寶寶參與年紀較小,所以孩子們自由創作,
*雙手開工的畫作
陪同的父母親們需將房子、樹、花、人、蝴蝶、山、腳踏車...等主題組合成一幅畫
老師講解很多人畫出來的成品都很制式,
請問現實中誰住小木屋?樹木形狀都雷同?
只有腳踏車因為不常畫,所以,反而顯示出多元性畫風
*milly的鬼畫符!
以上畫圖用意再讓長輩體會自己在繪畫領域中被禁箍多少創意?

*看謝寶繪畫作品,都要忍住不要問:「這是什麼"東西"?」
擔心陷入一般父母常見詭思:「這是汽車?那輪子在哪裡?」
就怕扼殺寶寶創意!(詳文末補充文章-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「你在畫什麼?」
目前看到謝寶作品,盡量說:「好多種顏色啊,這次你有用黑色喔~」
美勞DIY
教導寶寶們製作小花別針,利用二手廢材(例如包裝紙),
加點創意可以變成小花朵或蝴蝶結別針
*大家很讚都有排隊等待~
*作品完成!
塗鴉區
備有互動式電腦,讓寶寶們用不同素材,運用手指頭設計獨一無二的衣物花紋!
 
*沒玩到!
 
旁邊的塗鴉牆,被milly忽略沒玩到了~
 
其實門口有4台互動繪畫電腦,謝寶玩得很盡興! 
 
生活美學展
利用垂手可得的材料來創造出意外的美感,讓生活處處充滿藝術。
藝術隧道區-花的隧道
盛開的花朵,白色身影恰巧包裹住豔麗感,這些全是使用紙碗、紙盤所製作
將免洗紙杯/紙碗,剪開分解再重組造型,變出一個個令人驚豔的作品!
這系列花朵,讓大家驚喜連連!
因為花朵是用塑膠湯匙環狀排序而成,而花蕊部份是由棉花棒組成的!
 
不同型態的鬱金香、蒲公英、銅鈴花與玫瑰等等,讓大家駐足觀察好久~ 
造型長廊-衣的聯想衣的奇想
小走道利用鏡子反射原理,讓空間擴大許多,更具未來味!
用廢棄的輪胎皮和彈力球重組而成的新裝
請小朋友從大自然生態,擷取動物圖紋、蝴蝶翅膀、甲蟲觸角...等素材
設計成奇特服裝,並治裝完成展示實品
梵谷星空下的咖啡館
仿梵谷的名畫(1888年畫作夜間咖啡屋)中的景色,佈置而成的空間
*沒來過也沒看過蘇荷介紹的人,看到這個場佈應該很感動!
梵谷27歲那年才決心當個畫家,十年繪畫生涯創作1700幅畫一直到生前只賣出一幅畫(但實際還有賣過素描作品?),但現在卻是家喻戶曉的名畫家
備有辦家家酒的玩具,小朋友可以享受角色扮演(喝喝下午茶)。
*謝寶服務生上菜囉~
 
 
 
色彩球-冷暖色系
*分成冷冷國和暖暖國兩區塊,請寶寶將毛球黏上相對應的區塊!
*此區讓孩子們認識三原色,對3歲謝寶而言,這段講解他興致缺缺...
*來認識顏色語言吧!把同色系毛球黏在氈板上
*謝寶好奇想穿拖鞋展品,趕快制止她!
夢想木屋
共三組娃娃屋,分別為紅色(暖色)、綠色(冷色) 和棕色(中間色)
請寶寶們幫3棟房子,協助搭配不同色系的家具與娃娃玩偶
原意讓寶寶們觀察不同色系,給予對應搭配的裝潢家具,
突然發現幾乎多數寶寶都愛溫暖色調,全集中那區
冷色系的綠房子,乏人問津
現場還準備了各個色調的傢俱、寢具,可任意調配
*謝寶跟其他孩子們在這區停留最久,他幫每位娃娃玩偶,佈置好房間後
除幫忙蓋被子,順便哄哄娃娃玩偶:「該睡覺囉,不要哭了,媽媽在這裡陪你,幫你拍拍~」
那聲調跟milly平常講話模式太相像!
 

黑白雪花片的萬花筒世界
 
以黑色雪花當作零件,讓寶寶們運用鏡子反射原理,製作出專屬的萬花筒
我們不是在看萬花筒,我們是身處在萬花筒裡。
*自由排列組合~
 
 謝寶比較愛照鏡子啦!
 
建築實驗
可能導覽員顧慮本團寶寶年紀較小?所以這區沒進行導覽
 
其實這區可以讓孩子們自由創作建築物,蓋房子!
建築物裡有許多小房間,運用樓梯移動變化,創作不同空間層次。
莫內花園的光與影
莫內許多畫作地點為自家後院睡蓮池,同一個景點卻可激盪出不同畫作
原因在於光影!
日出、日落、月升、星燦...每個時間點皆有不同色彩的表現~
導覽員利用燈光強按與色彩變化,讓寶寶們觀察牆面上的睡蓮池
很實務的講解,謝寶很認真的觀察中~
 
 
 
線條創作牆
梵谷畫作主以線條構成,特設計貼貼樂牆壁,可用線條在牆上貼成自己想要的圖案。
現場看見很多寶寶創作很具色彩衝突性!
在本相片左側大黑板處即是
水果拼貼畫
正面是水果蔬菜圖形,背面有魔鬼氈,讓寶寶們自由創作
後記
沒想到謝寶很愛這景點,我們早上參加完導覽行程(約1.5小時)
中午到附近商家用餐,繼續回去玩,中午1點左右幾乎都沒人參觀(大喜)
可以很暢快的玩耍,盡情拍照!
一直玩到下午3點多才離開,很物超所值!
 

口袋的拜訪名單又完成一個,真開心~
蘇荷每半年都會更新展場主題,所以明年寒暑假一定找機會再去一次!
*附近餐廳蠻多的,但如果只想簡便解決中餐,可到附近五花馬水餃用餐
蘇荷兒童美術館

台北市天母西路5020B1,電話:886-2-28721366
開放時間:週一 館,週二 ~ 週六 10:00~17:30,週日 10:00~17:30
官網:http://www.artart.com.tw/
票價:兩歲以下免費(暑假期間因持兒童護照面費入館省100),成人100元。 
蘇荷兒童美術館會員卡(年費 600元,可抵當日門票)
優惠:可一年內無限入館,DIY課程可打折

*消費滿300元可得1點,集滿10點可免費續卡  
*地點位於B1,嬰兒推車族無法正門口進入(除非搬車子下階梯),據聞可先到櫃臺告知,請其開啟大樓電梯通行。 
*交通:
對milly而言較方便的是到石牌捷運站,轉搭紅19公車在齊賢大樓下車
下車
後,往前一個巷口即50巷轉入,右邊20號往B1走就抵達了!

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「你在畫什麼?」
宋嘉行(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)
孩子到了3、4歲的年紀,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,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。當孩子畫畫時,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?

成人的介入
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,有一件這方面的「小事」讓我記憶深刻。
有一天,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,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:「嘿!你在畫什麼?」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。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,我接著問他「要不要看看我畫的?」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,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。
沒想到,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。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,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,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。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,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。聽完她的理由,我有點愣住。有這麼嚴重嗎?成人的「介入」真的都是壞事嗎?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,一定對嗎?還有,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?在這種情況下,他一定會模仿大人,然後告訴自己:「我是笨蛋?」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,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,本來就各有立場、公婆都有理,不容易爭辯出結論,我也就不多說什麼。

成人的問題
經驗老到的她,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。她說,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,要避免問「What are you drawing?」這樣的問題。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,3、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「是什麼」。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,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,或一定要畫什麼。換言之,「是什麼」、「畫什麼」、「做什麼」……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,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。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。先設想好一個目標、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,是成人(科學)世界的理性邏輯。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,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,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。因此,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,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。
而且,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,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(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)答案模式。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。比如他一定要回答:「這是……」。假設他回答:「這是蝴蝶」,或「我在畫蝴蝶」,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,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「標準答案」的評論,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。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,當然獲得「好像不太像喔」這樣的評論。這樣一來,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,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,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,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。即便畫得很好、很像,妳相反地給她讚美,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。溝通還是很有限。

「談談妳的畫」
那麼,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?Fati老師告訴我,「談談妳的畫」(「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」)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。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,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。此外,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、線條、顏色等做出鑑賞。例如,「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」,或者「你用了好多藍色呀……」再者,多使用「妳認為……」、「妳想……」或「妳覺得……」這樣的句子。用這樣的提問法,通常預設並暗示「你一定有東西要說」或「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(story)」的立場。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,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,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。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。
如果,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,也不要直接問「這是什麼?」,而可以試著拐個彎,加一個「認為」在問題裡,變成「你認為這是什麼?」這樣的問句,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,幫助她退後一步,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,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,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,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,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。

申論題的對談方式
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,在3、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,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。然而,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。因此,與她們對談時,多使用「認為」(think)、「想像」(imagine)、「相信」(believe)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,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,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。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,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:「太棒了」、「妳畫得很好」、「我很喜歡」等等,然後結束交談,讓她繼續自由發揮。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,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,而不是用簡答題,甚至是非題的方式,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。
我這才進一步了解,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,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,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,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。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,成人更要謹記,用對等的立場,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,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(elicit)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,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。至於,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「比較」,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「比較」,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,向大人老師看齊,除了只能讓她增進「繪畫技巧」之外,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。
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,問「這是什麼?」、「那是什麼?」或「妳在畫什麼?」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,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。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?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、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,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。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